许一力:1月50家公司上市 史上最猛IPO会不会打垮A股?

2014年01月08日 07:0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许一力认为,本次IPO重启是在证监会本着市场化、法制化的宗旨重磅推出一系列发行改革措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IPO的目标就是要市场化,向注册制推进。在注册制下,任何企业都有资格上市融资,就看投资者买不买你股票,你上市融资发售股票,如果投资者不买或买的不够,那就没有成功;而如果投资者争相购买,那你就融资成功。

IPO重启

    图片说明:2014年1月6日,股民在山东省青岛市一证券交易厅关注股市行情。图片来源:俞方平/东方IC

  就在市场各方还在忙于研究即将在本周先后发行的八只新股、制定打新策略时,15日晚间多家公司同时披露招股书,让投资者开始有点应接不暇。也就是说本周“8连发”之后,还有18家公司将在下周发行。这已经毫无悬念的超越了20123月单周10只新股发行的纪录。

  这么算来,已经披露发行计划,将在本月发行的公司数量已经达到26家。证监会之前说过1月份将有50家公司陆续上市,看来不是虚的。当然,股票市场也对重启IPO给出了它的态度,周一市场毫无抵抗的暴跌。

  很多人都说,新的创纪录IPO开闸,将会压垮股市。

  A股历史上几次IPO重启后,在前6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累积收益率均值基本为负。从以往经验看,在市场环境整体欠佳的情况下,IPO高位运行往往对行情形成重压。比如20123月新股10连发后,大盘即大幅下挫,半个月内的跌幅一度逼近10%

  密集IPO重启后的暴跌,是一个惯性动作。所以类似于周一这样的暴跌,一点儿不值得惊讶,这只是股民的一种习惯性心理反应。我们不能只是考虑会不会暴跌,会不会暴跌到2000点以下,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这次IPO重启与之前有什么本质不同之处。

  笔者以为,对此必须要有两个认识:

  其一,以后就没有IPO重不重启这个说法了,IPO逐渐向注册制改革,政府也没有权力通过停止或重启IPO来调节股市了。IPO的数量完全取决于市场,以后的IPO频率可能会长期保持高频。从近期的情况来看,蜂拥而至的IPO大潮或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目前正在排队等待上市的有700家企业,融资规模很可能要超过万亿元。根据第一批获得批文的企业来看,起码这700家企业不可能一下子涌上市来。国内研究机构普遍预测,2014A股至少会有超过300家新股上市,融资规模很可能将达到2500亿的历史新高。

  其二,IPO已经彻底改革了,既然IPO制度与美国逐渐接轨,那么我们对IPO的认识,比如其对股市行情的影响也要与美国接轨。本次IPO重启是在证监会本着市场化、法制化的宗旨重磅推出一系列发行改革措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IPO的目标就是要市场化,向注册制推进。在注册制下,任何企业都有资格上市融资,就看投资者买不买你股票,你上市融资发售股票,如果投资者不买或买的不够,那就没有成功;而如果投资者争相购买,那你就融资成功。所以在美国,投资者要花费更多的功夫来了解即将发售股票的公司。这样,上市成功公司的股票价格会更符合公司的内在价值,既不会低估太多,也不会高估太多,并且企业内部问题也不大,所以美国高管不会套现。美国不存在什么IPO重启对股市行情造成冲击的问题。

  反观中国以往的审核制,证监会无形中被赋予了对新股发行质量把关的责任,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误认为新股都有监管层的背书,而人为抬高新股的平均发行价格、市盈率水平,使得新股“三高”得不到根治。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这次的IPO,它与以往完全不同,对股市行情的影响也应该提高到新的高度。或许,短期内的行情还是或多或少受到点资金面的影响,暴跌可以理解,毕竟短期内整个股市的资金量是固定的,并且大家还是抱着老式的看法。

  但从中长期来说,对M2突破100万亿、流动性极度充裕的中国来说,不缺资金,缺的只是进入股市的资金。我们可以依稀回味2007年大牛市的场景,能感觉到股市外侧的资金充裕,但2008年过后,这些大资金突然集体消失了一般。既然2007年时已有如此的流动性感受,更别说现在,2007年到现在,M2已经从40万亿增长到了超过100万亿。

  事实是,资金永远不缺,缺的是真正能吸引资金进入股市的信心。这种信心应该来自于正确的制度改革。

  从这一年来看,在改革力度上,肖钢甚至比郭树清的“去权力化”更彻底,他推动的一系列深层次改革——向注册制过渡、新三板扩容落地、多层次资本市场顶层设计框架完成、证券法修法获得实质性进展、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出台、IPO开闸——动了整个证券期货市场,包括证监会自己内部人的奶酪。改革措施中首当其冲的便是逐步废除证监会最大的权力——IPO审核。

  这或许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外来者,更容易推动改革而不会受原有利益的牵绊。在外界看来,肖钢擅于借力,能够以柔克刚,是懂政治的改革者。2013年,是国务院直接针对资本市场发展有关问题下发文件数量最多的一年。很显然,有了国务院层面的最高指示,一方面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证监会做事儿也更容易一些。当然,这也是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高扬改革大旗的背景。

  从各方的反馈来看,这一年来,证监会频频出手,收效颇丰。起码在我们看来,证监会开始以“宽进严管、加强执法”作为监管转型的方向:全面部署稽查执法工作、新增600名执法人员、快速查办大案要案。一年来,严打内幕交易、惩治欺诈发行、实行史上最严厉的IPO财务核查、重典治市等举措令违规者胆寒,也留下了多个经典案例。如万福生科案中,对造假上市公司及其中介机构的处罚;又如在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对光大证券及相关涉事人员的处罚严厉程度不仅前所未有,而且从事件发生到公布结果只花了两个星期,可谓行动神速。2013112月,证监会各项主要执法数据远超2012年,启动调查案件数量同比增长25%,移送案件同比增长70%

  当然,遗憾仍然是有的。就拿这次的IPO来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应当是持续推进的,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并不能一蹴而就,还需要等待相关法律的确认。此外,退市机制也仍不够完善,而这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没有退市机制的约束,就缺乏一种自我监督的长效机制。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以这次的IPO重启为观察视角,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还是缺了一点,似乎还没有真正触碰到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核心问题。不过,也不必太过求全责备。在美国的股市百年历史中也有过这样的过渡,前面的50年都在白干,转身回到原点。改革完毕,也就是二战之后很长时间股指才冲破千点,之后道指从1000点连续冲破各个千点大关,上了万点。中国的股市如果放到这种大环境中去看,又何必太在乎一时的IPO重启之后的市场反应呢?

  由此我们发现,对IPO重启必须要有一个新的认识了!(中国经济网网友 许一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IPO重启浪潮不该如此凶猛

     IPO重启三大悬疑待解 A股能否一展龙马精神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