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俐:如何看待中国休假制度中的"假日经济"思维?

2013年09月23日 06:5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网友王心俐认为,拉动经济绝非放个长假那么简单,假日经济也只是洞见中国发展潜力的一扇窗户而已。让劳动者身心得到充分休憩,让节日回归节日,让假日回归假日,才是传统节假日的题中应有之义。

评论;休假;假日消费

2013年09月21日,江苏省扬州市,一些旅客正在提着大包小包行李踏上返程旅途(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在每年“长达”29天的假期中,“货真价实”的假日其实只有11天,而剩下的18天都是通过前后挪借周末休息日而来。这种假期安排上的“生拉硬拽”,终于在今年得到了集中爆发。今年,更多的双休日被打散,用以前后挪移,与节日串连成黄金周和小黄金周。

  有关部门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尽量延长假期,才能让一家人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团聚,才能让老百姓更加从容地出行。可惜这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借还得有还。休假最终变成了挪假,这种感觉,着实让人心里有点儿堵得慌。

  其实,假期本身没有太多的附属价值,本意就是用来确保劳动者享有休假的权利。但从经济社会的层面来看,假期除了这个基本功能外,往往又被赋予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等附加功用。

  于是,我们看到,每逢“小长假”,全国上下都呈上了一场盛大的假日经济“盛宴”,消费市场的“井喷”式增长更是令人咋舌。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长假”制度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刺激了人们出游的需求。然而,这样的集体出行消费是缺少理性、相当被动的,与惬意的、随性的旅游本意相距甚远。而且,出于这种目的制定的休假方式,不但与设立节假日的初衷相悖,也直接导致了诸多弊端:当名山变成了“人山”,当看风景变成了“看人”,当开到哪儿堵到哪儿,走到哪儿都是“人满为患”时,中国的旅游消费市场俨然已乱成了一锅粥。

  其实,一些发达国家的假期设置完全可以为我们所用。在法国,周末是雷打不动的双休日,如果节假日不巧出现在周中,一般也会多放一天假把假期连起来,而不会让员工用周末的休息日补上这一天;日本把“成人节”、“海之节”、“敬老节”、“体育节”等法定节假日定在周一,这样便可以在不挪用双休日的情况下让工作者连休三天。

  “我们的节日内涵被偷换了”,冯骥才的一声感慨道出了多少国人的无奈。为了刺激消费而刻意“挪假”,显然失去了节日原有的文化内涵。拉动经济绝非放个长假那么简单,假日经济也只是洞见中国发展潜力的一扇窗户而已。让劳动者身心得到充分休憩,让节日回归节日,让假日回归假日,才是传统节假日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经济网网友 王心俐)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带薪年休假2020年落实:让休闲质量融入"幸福指数"

     让你休假,你敢吗?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