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先生:刹住中秋送礼之风 堵住权力寻租之路

2013年09月09日 0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文化氛围里呆久了,很多人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公款吃喝转入地下已有先例,天价月饼会“潜水”吗?只因为不管是中秋送月饼还是国庆送礼物,打的都是“人情”幌子,然而多数都是“暗渡陈仓”,行的是权力寻租或利益交换之实

 

中秋送礼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当很多人还在纠结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否会从教科书中删除之时,身处京城的普通百姓却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最堵9月”来了。虽然很多人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但长大后自然就会明白了;而中秋节那天,大多数人不得不挤在一起在公交车里欣赏着众多非京牌的轿车,只不过它们不可能停靠在寻常百姓家,而是要驶向有钱有势的地方。

  今年的情况或许有所好转。自“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方政府的“公款吃喝”之风有所缓解,很多从事奢侈品销售的商家少了“大买家”之后,不情愿地转型迎合普通消费者。中秋节、国庆节临近,中央又连发禁令,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

  善良的人们期待这样的政策能够不打折扣地实现。但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文化氛围里呆久了,很多人难免会产生一些疑问:公款吃喝转入地下已有先例,天价月饼会“潜水”吗?只因为不管是中秋送月饼还是国庆送礼物,打的都是“人情”幌子,然而多数都是“暗渡陈仓”,行的是权力寻租或利益交换之实。

  其实,送礼文化没错。只是当送礼文化与权力发生联系,表现出明显的权力指向时,这种送礼文化才值得警惕。当送礼文化呈现权力指向时,所谓的送礼文化也已经变异,甚至成为公关的秘籍与交易的潜规则。权力指向的送礼文化助长了潜规则的盛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功利。在这种送礼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眼中值得尊敬的对象就变成了权力。

  不可否认,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市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分配权力,人们的衣食住行,不再凭票证供给,而由市场供应;人们的多数日常需求,不再看权力的脸色,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但因为市场化的不彻底,或者伪市场化大行其道,社会许多重要的资源分配权仍掌握在政府手中。依靠权力分配,小到孩子上重点学校,大到土地的审批,还有财政的分配、项目的许可、行业的准入、利益的调整等等,仍垄断于缺乏监督的权力手中。

  当决定着资源分配的不是法律和规范,而是官员个人的偏好之时,官员大笔一挥就是数千万上亿的项目资金,随便一个眼色就能让一个企业消失或让一个企业日进斗金,权力自然就已经成为众星捧月、众相取悦的“爷”,一切都会围着权力转,大家都是权力的婢女。节日送礼,当然首先要孝敬权力。

  所以,当反腐进入“深水区”,一方面要依靠法律法规确保有权力的人能够自律;另一方面还要让“权力之手”逐渐远离资源分配。原铁道部高官苏顺虎受审时哭求轻判,称小时候捡破烂买作业本,而很多贪官都也都是苦孩子出身,他们没能被苦难击垮,却成为了金钱的“俘虏”。着实可悲又可恨!

  当然,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些道理,但有一种“吊诡”的逻辑却挥之不去:我们恨贪官,又拼命报考公务员;我们骂垄断,又削减脑袋往高薪单位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找关系。总之,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恐怕,这才是我们真正该反思的地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狠刹中秋送礼风,“黄金”月饼卖给谁?

     刹住中秋送礼之风是场“硬仗”

(责任编辑:李志强)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