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人民币首次跻身十大货币 国际化进程需防范风险

2013年09月07日 09: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成为全球十大货币,一方面,与中国自身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关系,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和经济活动不断增加,致使各个经济体对人民币的需求出现内在性增长。

人民币首次跻身十大货币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国际清算银行5日发布的全球外汇市场成交量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人民币首次超过瑞典克朗、港元,进入全球十大交易最频繁货币榜单,成为世界第九大交易货币,日均交易额占全球交易总量的2.2%。国际清算银行认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中的飙升符合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努力。(9月6日国际在线)

  人民币流通的过程,实际上也暗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只有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人民币流通的范围才会越广、数量才能越大。人民币首次跻身全球十大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也标志着中国经济之崛起。

  成立于1930年的国际清算银行,最初是为了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协约国的战争赔款及相关业务,但在1932年洛桑会议之后,它开始转向接受各国中央银行存款、办理各中央银行间的结算、代理买卖黄金、发行债券等国际金融业务。从那时起,国际清算银行开始成为一个欧洲国家中央银行首脑聚会、讨论现实问题的便利场所。随着它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它的调查报告对各国分析金融形势、制定金融政策也越来越具有借鉴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一直努力的方向。货币的国际化与一个国家的利益密不可分,它可以避免国民财富或经济权益通过各类不同资产交易的国际路径流失。但人民币国际化向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实现中国经济存量保值、促进中国经济增量平衡及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另一方面,它也会对中国经济的金融稳定产生一定影响、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以及加大人民币现金管理和监测的难度。但从长远来说,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对一个经济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来说,依靠别人的货币来管理自己的财富肯定是不行的。美元、欧元等货币的国际化也说明,拥有了国际货币发行权,就意味着拥有制定或修改国际事务处理规则方面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成为全球十大货币,一方面,与中国自身加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关系,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和经济活动不断增加,致使各个经济体对人民币的需求出现内在性增长。国内政治环境稳定、经济实力雄厚、逐步健全的金融体系、完善的外汇市场和充足的外汇储备都是人民币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保障。以外汇储备为例,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充足的外汇储备一般应维持在进口额的30%左右。而中国外汇储备的稳步上升,达到并远远超过了同期进口额的30%,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保证。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按照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一般是应先执行计价、结算职能,再执行支付职能,最后再承担投资和储备职能。这意味着,人民币虽然成为全球十大货币,但只是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的清算结算方面有重大进展,还只是较低层次的国际化。未来应使人民币逐渐成为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在各类交易中广泛使用的货币,并向着主要储备货币的目标迈进。但人民币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可兑换会成为其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目前,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还停留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并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将会使中国贸易伙伴持有人民币的成本增加,他们无法通过在资本市场上交易人民币来获得利率收益,假如人民币贬值,也无法及时抛出。这就减少了人民币吸引国外投资和境外资本回流的能力,使人民币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实际上,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已经写入金融“十二五”规划当中,上海自贸区也先行试验资本项目兑换,这些都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扫除障碍。但是必须认识到,“不能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的条件下,资本外流受到众多限制,资本大规模迅速流出很难成为现实,而一旦可兑换,资本外逃、资本流动不稳定等风险也将增加。我们必须控制好系统性风险,健全微观机制和市场经济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只有把各项准备工作做足做好,才能有效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迎接人民币成为真正国际货币的时代,并尽可能地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人民币国际市场扩张不忘风险规避

     人民币国际化:贸易共赢之路 有助外贸脱困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哪些瓶颈?

(责任编辑:梓莘)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