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符合国情 不仅是洋人的“玩意儿”

2013年09月06日 08:05   来源:环球时报   聂保真

  我和我妻子每次回她河北老家,都会去石家庄动物园。两年前的夏天,我们看到动物园的大池塘到处都是灰色的泡沫,臭气熏人,上面浮着一些死鱼。今年我们去了猩猩馆,看到的四只猩猩中有三只似乎得了精神病:一只拼命用头撞墙,一只不断地拍打玻璃和铁门,还有一只沮丧地来回转圈,下身满是粪便。

  动物保护是西方人喜欢批评中国的话题之一。关于狗肉、熊胆和犀牛角贸易的报道,在西方媒体里很常见。来华的外国人,第一次看到餐馆门口卖的各种野生动物都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涉及动物保护的问题至少有三个层面。第一,哪些动物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没有客观标准;吃什么算文明吃什么算野蛮,是文化或宗教传统的问题。当然,这也会发生变化,传统上中国一些地方吃猫肉狗肉,而其他地方不吃,因为他们认为猫肉狗肉不适合吃,而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人不吃猫肉狗肉是觉得残忍或恶心,因为猫狗是宠物,是人类的朋友。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吃猫肉狗肉是某些地方的饮食文化。虽然前一种观点接近“普世价值”,而后一种观点似乎保护本土文化,实际上,两种观点利用的都是全球化的舆论方式。这里没有谁对谁错。

  第二个层面涉及被威胁的动物种类。反对利用犀牛、老虎的器官或者某些蛇等主要不是因为这样做“不文明”,而是因这样做可能会危害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当然,生物多样性并非一个绝对的价值,但中国官方认同了这个价值,也建立了有关法规。

  第三个层面涉及的是人道。在这个层面上,重点是动物养殖是否符合其正常生存条件,宰杀过程是否“人道”。虽然什么是正常的生存条件具有争议,但活取熊胆毫无疑问让熊遭受极大痛苦,是很不人道的。

  中国近十多年一直在讨论《动物保护法》但始终未立法,存在反对意见的部分原因是上述三个层面在公共舆论的混合。

  回到动物园的话题,有些人认为动物保护是洋人的玩意儿,不符合中国“国情”,但是动物园本身也是洋人的玩意儿,它是典型的启蒙运动的产物,跟博物馆一样,它的任务是保护、研究和展示。可以不要动物园,但要的话,毫无疑问,这里的人道标准应该比较高。相对豢养动物和野生动物,保护动物园里的动物,达到立法的共识应该更容易些。▲(作者Pal Nyiri是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