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力:余额宝问世一月破百亿 互联网带金融走向何方?

2013年07月24日 11:2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余额宝问世一月资金破百亿,震惊了不少人。有人将今年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两年的确发生了不少令金融界人士震撼的事情:

    去年年底,马明哲确认将与腾讯的马化腾和阿里巴巴的马云在上海成立合资保险公司,探索互联网新金融道路。去年11月11日淘宝网购节中,支付宝交易总额超过191亿元,笔数超过1亿笔。11月,京东商城对外正式发布其首个金融服务类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12月,苏宁电器与子公司香港苏宁及关联方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3亿元,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上此前已经涉足小贷的阿里巴巴,目前已经有三大电商巨头在金融领域施展拳脚。进入2013年后,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的“增利宝-余额宝”诞生不足一月,资产规模已经突破百亿元。

    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热闹非凡的景象呢?

    金融的本质是让有多余钱的人将钱融给需要钱的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下,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能让这个融通变得更有效率。余额宝为互联网金融解决了“钱怎么来”的问题。先是吸引支付宝用户在余额宝里买货币基金,其支付方式、营销渠道等都非常简单,都是网上或手机操作。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下,这种销售能力惊人,短短一个月就是100多亿。只是关于“钱怎么去”,这次却过于传统,只是一个货币市场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最终也只是投向债券、票据之类。

    “余额宝”或许只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基础尝试。资金的来源也只是针对网购的闲置资金,这种资金毕竟无法像活期存款一样可以通过任意ATM随时取出,所以无法完全替代活期存款。除了平时有往支付宝中充钱习惯的人,谁又会没事在“余额宝”里放进大额资金呢?

    阿里接下来的动作,也许要开始真正涉足“钱怎么去”了。阿里很早就收购过小贷公司,今年7月7日,阿里小贷再次让整个金融业界汗颜:资产证券化!这是首单获批的基于小额贷款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是证券公司与小贷公司合作的初次探索。就在最近,阿里小贷公司的一个私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募集完成了。阿里小贷的客户,主要是在天猫、淘宝、阿里巴巴里做生意的商家,会员不用提交任何担保、抵押,只凭借企业的信用资质即可,用户24小时随用随借随还。相比之下,即使选择银行中最便捷的贷款产品,企业主也要在提交抵押材料之后,经历两周之后才能拿到资金。这些客户的生意在阿里的平台上做、钱在阿里的平台上收,阿里对它们的信用心里有数,这就是阿里做小贷的优势。

    但无论“钱怎么来”还是“钱怎么去”这两方面,阿里到目前为止的金融业务都有着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无法方便地存取现金。就连阿里自己也承认,金融业务只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做,那就是取现金,但除此之外的业务都可以用互联网解决。

    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路边出现了一种叫阿里的ATM机,大家可以直接将现金存入支付宝卡里,或者将支付宝卡插入ATM可以取出现金来,那个时候的阿里会是什么样子呢?银行会不会真正被震撼到呢?

    互联网金融在告诉传统金融业,金融服务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

    互联网为什么能介入金融?靠的不是它的技术,而是它的数据。今天的各种网络服务商,比如谷歌、微软、惠普等,已完全可以通过它们掌握到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计的数据,经由“超级计算”,准确推断出消费者的习惯、电影的票房等发展趋势。这就是大数据。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销售能力是非常强的,理论上它可以应用于任何行业。如同当年的电信业一样,数据业务超越原本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后,电信业被彻底改变了。而当前的金融业成了大数据要攻陷的一块大蛋糕,传统金融被数据超越是迟早的事情。

    这与十年前互联网刚刚涉足金融时大家的想法相去甚远。那时候的金融业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一种网上支付的技术。而支付公司收取的手续费甚至都满足不了成本,那时候的支付公司都是亏本的,所以银行才不屑于开支付公司。但后来银行也开始发现,支付本身不赚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支付过程中,支付公司掌握了客户的联络方式、购买喜好等信息,这种海量的分类信息才是支付公司最大的价值所在。等银行准备介入支付行业的时候,为时已晚,国家已经发布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很多支付公司已经被养起来了。互联网给银行上了第一堂课。

    互联网教育了金融:谁拥有大数据,谁就占据上风。在阿里小贷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中,金融机构的实际油水应该非常少,因为有牌照的机构太多,有数据的只有阿里一家,金融机构能跟着喝口汤、赚点吆喝就不错了。据说余额宝项目,阿里公司收走了收益的95%。

    在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当今,美国的融资渠道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IPO不再需要借助传统交易所的渠道,一个概念,投放到互联网,明确标明投资份额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IPO。

    传统的金融业真的该向互联网学习了。那些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夹击,不知道有多少会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倒下。

    或许银行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了:那就是国家担保。银行最重要的功能是管理流动性风险,而不只是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支柱,银行背后隐含着国家担保。有人说过,为什么地摊上卖理财产品,很少会有人买,而银行的理财产品就有人买?那是因为大家知道,银行产品的背后是有担保的。也许,在这些人的眼中,低成本的互联网金融更像是“地摊金融”,而银行则是“贵族金融”。

    但就在前不久,有关部门已经表态,银行业也将逐步放开。阿里介入银行业的日子可能为时不远了。看来,传统银行这样的贵族,有一天也只能变成一个“没落”的贵族。(许一力)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风控须并举

 

引入民资加大竞争 金融创新需要“搅局者”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