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韩寒争议中的换位思考

2012年02月03日 07:28   来源:羊城晚报   何龙
    在“观摩”真假韩寒的争论中,我曾把自己设想为韩寒———当自己一字一句写出来的作品被人指为他人代笔时,我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我想我的反应可能与韩寒一样,愤怒,发誓,悬赏,拿出一切证据来证明自己……略为不同的是,尽管我也很想骂人,但会警告自己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尤其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有相应的风度。

    当把自己设想为质疑者时,情况又有所不同了。我同样会认为自己在读大学时、甚至在读研究生时也写不出韩寒读中学就写出的《杯中窥人》、《书店》、《求医》和《三重门》等等。以己度人,可以断定一个十六七岁的韩寒写不出那样老到的文章。相信怀疑韩寒能如此年少老成的人都会以类似的心理,以自己,以绝大多数人的可能性来测度别人。

    于是我想到了天才。世上究竟有没有天才?平庸的我对那么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和神童总是充满惊奇:我们多数人做不到的事,他们为什么就能做到?更难以令人置信的是,莫扎特在3岁时就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5岁就开始作曲。莫扎特如果是“我们这儿的人”,同样会被怀疑是他父亲代他作曲的。类似的神童不少,都超出了我们的能力,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他们却是事实。

    但天才的极限又在哪里?如果有人说有“神人”会飞翔,你还会相信吗?方舟子质疑的逻辑前提,就是韩寒超出了天才的极限,他那样的文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带着这样的推定,方舟子寻找并且发现了他自己认为的韩寒破绽,也得到部分人的同感和响应。在凤凰网的一个相关调查中,支持韩寒与支持方舟子的人不相上下,说明了公理婆理势均力敌。

    韩寒过去一直被人诟病的是他不读书。现在韩寒以他的证据表明,他不是不读书,而是不读课本。他喜欢钱钟书、梁实秋等“偏门书”,并模仿这些大学问家的风格写作。作为孜孜以求分数、诵读钻研课本“范文”的乖学生,我们很少有这样的“偏门”阅读经验和刻意模仿体验;没有这样的经验和体验,我们又如何断定“一切皆不可能”?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需要以己度人,但也往往栽在以己度人之上。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