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应朝着向媒体开放之路迈进

2010年03月20日 07:14   来源:羊城晚报   滕朝阳

  倘若审计机关能对社会关注的重大审计项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审计,那么既可避瓜田李下之嫌,也可超然于具体利益冲突之上,使自身获得更强大的监督力和公信力。

  昨天的《羊城晚报》援引中新社的消息说,为不断推进审计信息公开工作,审计署今后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是不断规范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审计计划和过程公开的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媒体对社会关注的重大审计项目进行跟踪采访。

  组织媒体跟踪采访重大审计项目,是审计工作趋于开放和透明的重要表征。与从前只通过新闻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相比,让媒体参与审计过程,无疑能增强媒体对审计工作监督的能动性。事实上,审计工作本身与媒体参与审计过程,可谓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提高审计监督的效能。不能说审计结果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审计过程,过程影响甚至决定结果。哪怕是一个事实上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假如人们不知晓这一结果的形成产生过程,也有理由怀疑它是否值得信赖。若取“信不信由你”的态度,则审计就无存在的必要。而媒体介入审计过程,对重大审计项目跟踪采访,则可以使审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过程正义,缓解审计工作被误解乃至遇阻挠所造成的压力。

  不过,由此出发,审计工作似乎还有进一步开放的可能与空间。媒体即时介入审计过程,取得了一个醒目的监督形式,但此种监督的有效性,又决定于媒体工作者对审计工作的了解掌握程度。在全国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反映财政预算看不懂,连专业人士也说看不全懂,于是有人把财政预算比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即便不存在故意让人看不懂的可能,预算一类的东西因其不可避免的专业性,的确也难以做到使人人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通俗地步。预算看不懂,决算自然看不懂,对预算、决算的审计如何能指望忽然便了然于心?国中完全看得懂预算的人大代表似乎不多,懂得审计的媒体工作者又能有几人?不懂就无从审议,也无从监督。如此,则媒体参与审计过程,就很可能只具有形式意义。

  倘若着眼于提高审计监督效果,则追求开放与透明的审计工作就不能排除导入审计中介组织的可能。日本著名审计学者三泽一教授为审计下的定义是,审计是具有公正不伪立场的第三者,就一定对象的必须查明的事项进行批评性的调查行为及报告调查结果。这就是说,审计工作天然地应具有公正性和批评性。它应做到没有任何偏私,也没有权利为任何对象编织谎言。我们当然不能说国家审计机关就必然不具备公正无私的品格,但审计机关受各种因素干扰往往容易丧失独立性也是易见的客观事实。倘若审计机关能对社会关注的重大审计项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审计,那么既可避瓜田李下之嫌,也可超然于具体利益冲突之上,使自身获得更强大的监督力和公信力。

  或许会有人担心,国内似乎还没有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组织来承担如此审计重任。这其实不足为虑。开放心态理应包容、鼓励竞争。只要审计工作保持开放和透明的发展态势,沿着向媒体开放之路向前掘进,中介组织就能得到发育,并在竞争中得到发展与提高。不过,即使到了中介组织成为重要审计主体的那一天,媒体仍应成为不可动摇的监督者,二者功能互补可以并行不悖。在现代社会,任何关涉公共事务的所在,媒体都不应缺席,更不必说“被缺席”。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