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折射的和谐理念

2011年02月13日 09: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何星亮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大、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节日。春节文化是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是民族智慧、价值和思想的浓缩。从春节礼俗可以看到哪些中华文明的基本理念?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何星亮的文字回答了这个问题。 ——编者)

  春节是中国的第一大节,它有两个基本特征:“开端”是春节的最基本特征,是春节本身的“自然属性”。正月初一子时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新的一天的开端。“辞旧迎新”是春节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春节本身的“文化属性”。春节既是新的一年开端的象征,也是人们辞旧迎新和迎春的节日,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征。因此,几乎所有的春节文化活动和人们的行为活动都与辞旧迎新有关,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点灯守岁、放鞭炮、拜年、祭祖等。

  春节也是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无论从日、月还是从天、地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的一年的岁首。所以春节期间,春回大地,阳光明媚,气温渐升,万象复苏,人体中的阳气上升,精神焕发,心情愉快。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同时也是一年经济生产的开端,大多数地区春节过后便开始从事春耕。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方面它也有两大特征:一是全民性,人不分年龄大小,都要过节;二是重复性,一年一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面对新年,人们第一个愿望就是全家团圆。除夕是团圆之夜,年夜饭俗称团圆饭,团圆是体现中国人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古往今来,远离家乡的人们即使远隔千里也要回家过春节。阖家团聚、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祭祖等春节习俗,为传承传统的伦理道德提供了条件。

  春节具有传承传统艺术的功能,例如,春节贴春联、贴年画以及节日期间的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秧歌等传统艺术表演,年轻一代通过这些活动,在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中理解、认同和接受传统,并使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表演艺术传统得以传承和提升。事实上,人们利用春节定期进行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教育,使文化传统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中华文明也通过春节文化活动得以世代相传。

  春节的教育功能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华文化以培养明礼、尽孝、重义、守信的人为基本目的,春节期间的事亲尽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的习俗和各种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教育每一个中国人应具有传统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理念,使之成为具有“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中国人。

  春节既是阖家团圆、祈求平安的节日,也是休息娱乐、调节身心的节日。在辞旧迎新之际,通过参与或欣赏放鞭炮、放烟花、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逛庙会等,以及通过看春晚和亲身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它可以使人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充分的放松,发挥愉悦心灵、消除紧张和疲劳的功能。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和象征,是民族凝聚的纽带,文化认同的根基,情感联系的桥梁,普天同庆的节日,是萌发和强化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特有形式。

  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春节文化又是节日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继承和弘扬春节文化,是复兴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实施恢复、保护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复原春节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恢复和扩大其教育、娱乐和凝聚的功能;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使之适应现代社会,世代相传,永葆特色。

(责任编辑:李志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